卧龙小说网> 历史军事> 实话三国> 三二 郑玄修书助刘备 陈琳草檄讨曹操 二

三二 郑玄修书助刘备 陈琳草檄讨曹操 二

三二 郑玄修书助刘备 陈琳草檄讨曹操 二

且说袁绍这日正与众商议讨伐曹操之事,忽报刘备遣孙乾前来,不知何事。

袁绍令入。

孙乾进见,说明来意,并呈上郑玄书信。

袁绍叫孙乾暂行退下,住驿馆暂歇。

待孙乾去后,袁绍看了郑玄书信自思:玄德助公孙瓒,又灭我从弟袁术,今恐曹操征讨,本不当助。奈何郑玄乃当代圣贤,名望天下,自己推崇备至,表为尚书,虽未就任,天下知之。正好正欲讨伐曹操,今见郑玄亲自修书,郑尚书之命难违,又不能不救。便将郑玄书信传示众人观看。

田丰认为,连年征战,百姓疲惫,仓廪无积,不可再兴大军。宜先向天子表奏剿灭公孙瓒大捷,如不通,则表奏曹操阻隔王路,然后屯兵黎阳(今安徽黄山黎阳),三年之中,大事可定。

审配则认为,以袁绍之神武,仗河北之强盛,又有德高望重郑玄大师亲笔书信,兴兵讨伐曹操算是出师有名,易如反掌,不必拖延时日。

沮授说:“制胜之策,不在强盛。曹操法令严禁,屯田储粮,士卒精炼,与公孙瓒坐守困窘不同。今放弃献捷良策,却兴无名之师,实不可取。”

郭图马上反驳说:“非也!兴兵讨伐曹操,怎能说出师无名?但愿能从郑尚书之命,联合刘备,共举大义,上顺天意,下合民情,实为幸甚!”

四人争论不定,袁绍踌躇不决。

许攸、荀谌忽然进见:“闻郑尚书有书来,何不早决?”

袁绍说:“正在商议。”

二人好像商量好似地,齐声应答:“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讨汉贼以扶王室,名正言顺,胜负可见,不可犹豫。”

袁绍说:“二人多有见识,所言正合我意。”于是决定起兵南征。

遂叫人去驿馆知会孙乾,叫孙乾先回,约刘备准备接应。

孙乾去后,袁绍即分拨人马:审配、逢纪为统军,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军,起马军十五万、步兵十五万,共精兵三十万,克日向黎阳进发。

郭图又进言说:“当年以明公为盟主讨伐汉贼董卓,传檄州郡,天下响应。今明公举大义讨伐汉贼曹操,也当列数曹操罪恶,驰檄各地,声罪致讨,号令四方,彰显声势。”

袁绍依言,素知陈琳才名昭著,辟为书记,遂令作檄。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射阳)人。

汉灵帝时,为国舅、大将军何进主簿。

何进欲召集地方豪强引兵来京诛杀宦官。

陈琳竭力反对,极力劝阻。

何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坚持从地方引兵入京胁逼,结果董卓率兵进京,自立为太师,废少帝,立献帝,社会动荡不安,加快了东汉王朝的覆灭。

何进也在乱中被杀。

何进死后,陈琳避难冀州,依附袁绍,受到厚待。

陈琳才气横溢,与孔融、王璨、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齐名,被称“建安七子”。

孔融出生年份最高,陈琳次之。

陈琳目睹外戚宦官争权相残,董卓祸乱,历经窘迫避难生活,同情在繁重徭役下百姓的痛苦生活,多在作品中表达对百姓的同情之情。

其代表诗篇《饮马长城窟行》,用乐府旧题,以秦代统治者驱使百姓修筑长城史实为背景,通过筑城役卒夫妻对话,揭露了无休止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中用书信往返的对话形式,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彼此间深深牵挂,赞美了筑城役卒夫妻生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陈琳这首诗篇,语言简洁生动,真挚感人,被世人推崇: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陈琳名篇《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颇为壮伟,袁绍看了喜不自胜,引以为豪,对其更加信任,用为记室。

这次征讨曹操,袁绍采纳了郭图的建议,即令陈琳作檄。

陈琳领命,挥笔立就,为袁绍草写了讨伐曹操檄文。

《檄文》自董卓乱起至袁绍起兵讨伐,以胁天子迁许都为界,分前后两个部分,条述曹操十余年间“残忍”、“暴虐”罪行,始终伴随着对袁绍“神武”、“清明”的颂扬,情调扬历,纵横驰骋;言辞犀利,悲壮激昂;章法多用夸张,排比对偶,朗朗上口,激越动情。

袁绍看后,赞不绝口,令将《檄文》遍行州郡,张挂关津隘口,即起大兵征讨曹操。

且说郑玄给袁绍写了为刘备求救书信,等刘备与陈登走后,感觉身体不支,即起身还乡。

袁绍起兵讨伐曹操,为壮声威,收民心,展士望,闻知郑玄还乡,便叫儿子袁谭逼迫郑玄随军,欲用郑玄声名以助军威。

郑玄无奈,只好抱病随袁谭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病势加重,不能再走。

袁谭无奈,只好留郑玄在元城养病,自向袁绍禀告。

郑玄在元城病重和临危之时,还在注释《周易》。

一代经学大师,六月在元城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此是后话,不提。

再说陈琳为袁绍所写讨伐曹操《檄文》传至许都,孔融从铺张语句,骈体风格断定乃陈琳所作。

时值曹操头风又犯,卧病在床,看了《檄文》,毛骨悚然,惊出一身冷汗,不觉头风病愈,从床上一跃而起,聚众谋士商议。

曹操文韬武略俱佳,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一方面凭借至高无上的地位,广泛搜罗文士,造就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凭借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亲力亲为,开创文学新风气。

其诗均是乐府歌词,虽沿用古题,但却不因袭古词古义,而是“缘事而发”,“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反映新现实,呈现新面貌;其文与诗一样极富创造性,简洁朴素的文笔和清峻通脱的文风,心想笔至,直抒胸臆,凸显鲜明个性,被誉为“改造文章之祖师”。

作为一个时代的杰出文学家,曹操看了言辞犀利,气魄雄伟,锋芒毕露讨伐自己的《檄文》,不禁汗襟,惊奇不已,对众谋士说:“草此檄者,文才卓著,当今之世,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不足十人,不知此人是谁,替何人所作?”

孔融说:“以文笔风格推断,当为陈琳陈孔璋所作。陈琳现为袁绍记室,极力颂赞袁绍,当替袁绍所作。”

曹操听是陈琳替袁绍所作,转惊为喜,笑说:“拥有文才的,当有武略为其后盾。陈琳文才虽佳,然袁绍武略欠缺,不足为虑。”

众人都认为袁绍地广粮足,兵多将广,不可与敌。

曹操想起郭嘉所议“十胜十败”之论,便说:“吾非常了解袁绍为人,志向远大而缺少智慧,表面色厉而内荏胆薄,多谋而无决,见利而忘命,忌克而少威,纳士而嫉贤,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将来定为我所有。”

遂亲引大军至黎阳,抗拒袁绍。

且说袁绍起三十万大军征讨曹操,距黎阳八十里下寨,深沟高垒,与曹军相拒。

由于许攸不乐意审配领兵,沮授又怨恨袁绍不用其谋,各相猜疑不和,不图进取,再加上袁绍心存疑惑,不思进兵,自八月至十月,两军相持不战。

曹操见袁绍据守不战,令吕布手下降将臧霸等守青州、徐州,于禁屯兵河上,曹仁总督大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自引军回许都。

路经中牟,县令任峋迎入县衙暂歇。

曹操想起征张绣时王垕献首替罪之事,叫任峋引路,与任俊至王垕墓前祭奠、慰籍家属。

然后命任俊督促粮草满足军需,教任峋在中牟募集粮食及棉衣、军鞋等军用物资,供应官渡将士冬季与袁绍军队长期鏖战所需。

曹操密回许都,命司空长史刘岱为前军、中郎将王忠为后军,引军五万,打着丞相旗号往徐州攻打刘备。

程昱说:“刘岱虽随丞相征伐有功,被封列侯;王忠为亭长时曾食人肉,虽残忍暴勇,被拜为中郎将,但恐难敌刘备、关羽、张飞。”

“吾岂不知二人不是刘备敌手,使其打我旗号,权且虚张声势而已。”曹操说罢,又吩咐刘岱、王忠二人:“不可贸然轻进,待破了袁绍,再勒兵攻打刘备。”

二人领命前往。正是:严阵以待驱虎豹,虚张声势擒蛟龙。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实话三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我的谍战岁月》《蝉动》《将军府的纨绔小公子》《科学家闯汉末》《三国之弃子》《黜龙》《宋北云》《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红楼之挽天倾》《数风流人物》

目录 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