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小说网> 历史军事> 实话三国> 十八太史慈搬兵救北海曹孟德报仇伐徐州一

十八太史慈搬兵救北海曹孟德报仇伐徐州一

十八太史慈搬兵救北海曹孟德报仇伐徐州一

却说刘备受公孙瓒派遣屯兵高唐。

一日,刘备正与关羽、张飞商议牵制袁绍之事,忽报有一个叫太史慈的求见。

刘备急忙邀入相见。

太史慈进入,施礼毕:“在下太史慈。北海被黄巾军围困,危在旦夕。受北海相孔融派遣,特只身前来求救。”

刘备非常惊奇:“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个刘备?”

太史慈说:“君乃当今皇室宗亲,‘桃园兄弟’大兴山勇斩黄巾贼首,青州解龚景之围,广宗援卢植,颍川助官军大败黄巾军。南北征战,数立战功,天下谁人不知。孔北海素敬玄德仁义,久仰‘桃园兄弟’英名。今被围遭难,说‘只有玄德方可解围’,特派在下前来求救。”

刘备闻听,心中暗喜:孔融这样当世赫赫名人,都知道世上有我刘备这个人,恩师卢植所教不差,这几年的心机也没有白费。想至此,便沾沾自喜起来,即与关羽、张飞带三千兵马,随太史慈去北海救援。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老师,官至侍中;高祖父孔尚当过冀州巨鹿太守;父亲孔宙,曾任泰山都尉。

孔融自小聪明,且很听话,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很懂礼貌。

一天,父亲孔宙在家招待同僚、宾客,叫孔融兄弟端出水果招待客人。

四岁的孔融和兄长,按照父亲的吩咐将梨依次递给客人后,孔融才捡个大的拿在手中,正要吃时,父亲对他说:“父亲平时怎么教你?梨子应该先让谁吃?”

孔融看了看客人说:“先让长辈和兄长。”

“这就对了。”父亲夸奖说。

孔融即将梨子让给了兄长,又拿了一个小的自己吃。

一个客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大的吃不完。按道理应该吃小的。”

父亲又夸奖说:“融儿真是个晓事理,懂礼貌的好孩子。”

孔融听了夸奖,对着客人鞠了一躬,拉着兄长高高兴兴地跑了出去。

客人们出来后,孔宙的一个同僚说:“孔都尉的这个小儿子这么小,就知道把大的让给兄长,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一个宾客说:“孩子自小在教育。我那孙子三岁时就知道将第一碗饭端给爷爷、奶奶吃。”

孔宙的另一个同僚说:“孔都尉教子有方,其子如此明事理,知礼节,我们应该好好为他吹嘘吹嘘。”

从此,孔融“四岁让梨”广为流传,被后世载入经典赞颂:“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十三岁时,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博得了“孝”名。

孔融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就才华横溢,文才尤为突出。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记恨,密令州郡捉拿。

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

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

孔融看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兄长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作为你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里。

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秘密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

后来还是被官府知道,将孔褒、孔融兄弟逮捕入狱,但不知二人谁是窝藏张俭主犯。

孔融说:“是我收容匿藏张俭,有罪我担。”

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我弟罪过,我心甘情愿领罪。”

官吏问其母亲,其母说:“一家人犯事,长辈承担,罪责在我。”

一门都争着赴死。

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

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而闻名。

州郡以礼策命,他都不赴任。

孔融后来受到司徒杨赐征召,成为司徒掾属。

在任期间,孔融暗中察访贪污官吏,准备予以贬谪罢免。

孔融检举的多为宦官的亲族。

朝中尚书害怕得罪宦官,于是召孔融等司徒属官诘问斥责。

孔融陈述宦官子弟的罪恶,毫不隐讳。

黄巾起义爆发后,何进升任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何进,因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就把名片夺回,引罪自责而去。

河南尹官属认为丢了面子,想要派剑客追杀孔融。

有宾客对何进说:“孔文举有盛名,将军如果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随而去,不如以礼对待,使天下人都知道将军的胸怀广大。”

当时何进正要笼络名士对付宦官,于是征辟孔融为大将军掾属,又举其为高第,迁任侍御史。

孔融又因为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托病归家。

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为北中军侯。

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

那时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

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的言论。

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今山东昌乐西)为国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气,共同谋划。

因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又集结官吏百姓四万多人,再设置城邑,设立学校,彰显儒术,举荐贤良,善待国人。

孔融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

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予以帮助,妥善安葬。

在孔融治理下,北海日渐富饶,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且说青州黄巾军被曹操招抚,徐和、司马俱、管亥探知曹操除将黄巾军精锐编为青州兵,其余被遣耕田,稍为安定,便率旧部转战它地。

管亥自带一千兵马,很快又有一万余众响应。

为了解决粮草不足,闻知北海较为富裕,管亥向孔融借粮一万石,孔融不给。

管亥聚集义军攻打昌乐,孔融引军出城迎战。

管亥拍马舞刀直取孔融。

孔融部将宗宝挺枪出马,战不几合,被管亥一刀砍于马下。

孔融急忙退回城中,闭门坚守。

管亥分兵四面包围,昌乐危在旦夕。

孔融登城瞭望,见敌军声势浩大,倍添忧愁。

正在此时,忽见一个身长七尺七寸,须髯美貌,猿臂虎腰的壮汉,挺枪跃马,在敌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一直冲杀到城下,大叫:“开门!”

孔融不认识,不敢开门。

那壮汉见门不开,敌兵从后追到城壕边上,急忙勒马回身,一连捅杀十数人,敌兵暂退。

孔融这时即命打开城门,将那壮汉迎入。

那汉下马弃枪,直奔城墙,拜见孔融。

孔融问起姓名,回答说:“复姓太史,名慈,字字义。”

孔融一听是太史慈,大喜。

孔融虽不认识,但却早就知道其名。

原来这太史慈乃幽州辽东郡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少时机敏好学,好骑善射,弦不虚发,被称为神射手,郡守闻名聘为本郡奏曹史。

当时本郡与本州之间有嫌隙纠纷,是非曲直分辨不清,而结案判决时多以先让有司(掌刑赏官吏)知事者较有利,就是先入为主的意思。

其时本州奏章已先发有司处,郡守恐怕落后不利,于是求取可为使者的人。

太史慈时年二十一岁,被选为使,就抄近路日夜兼程赶往京师,先到公车门前等候,待见州吏也来到了,才开始请求把郡府奏章呈上。

太史慈假意问州吏:“君也是前来欲求通章的吗?”

“是。”州吏回答说。

太史慈又问:“奏章在哪里?”

“在车上。”州吏说。

太史慈便说:“奏章题署之处确然无误吗?可否取来一视。”

州吏却不知太史慈乃是东莱人,便取出奏章给他。

谁知太史慈先已藏刀于怀,取过州府奏章,便提刀截断州章,将其损坏。

州吏见州章被毁,大惊高呼:“有人毁坏我的奏章!”

太史慈见州吏呼喊,急忙将州吏拉到车里说:“假使你没有取出奏章给我,我也不能将其损坏。你奏章被毁,我毁你奏章,都一样获罪。咱俩吉凶祸福恐怕是相等的,都难免遭受处罚,不见得只有我独受此罪。”

州吏闻听,急问:“时至如今,如之奈何?”

太史慈说:“如其坐而待毙,不若一起出走逃亡,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无谓受刑。”

“你为本郡而毁坏我的奏章,已经成功,怎么也要逃亡?”州吏疑惑地问。

太史慈便答:“我初时受本郡所遣,只是负责来视察州章是否已经上通而已。但我做事却太过激,以致损毁州章。如今即使回去,恐怕也会受到谴责刑罚,因此希望一起逃去。”

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于即日俱逃。

太史慈与州吏出城后,太史慈却潜遁回城,向郡守复命,说郡章已经上呈,完成郡守使命。

州府知道这事后,再遣另一吏员往京城通章,但有司却因为先得郡章,不再查察此案,这场纠纷不了了之,州府有苦难言。

太史慈因此知名于世,但也被州府人所仇视。

为免受无妄之灾,太史慈只得避居辽东。

实话三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我的谍战岁月》《蝉动》《将军府的纨绔小公子》《科学家闯汉末》《三国之弃子》《黜龙》《宋北云》《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红楼之挽天倾》《数风流人物》

目录 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