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给大家带来二战中德国的最著名的战列舰———“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是由纳粹德国汉斯·布洛姆造船厂建造,以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战列舰,始建于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当时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之一。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之一,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英国皇家海军因此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3日后,1941年5月27日被以“英王乔治五世”号、“罗德尼号”战列舰和“胜利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首的60余艘英国皇家海军的各型军舰及数型飞机围攻后被击沉。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剔除奥地利)的代表人物。俾斯麦号战列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俾斯麦号战列舰(Bismarck battlesh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之一,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
俾斯麦号特别出名原因是在建成后第一次出海作战中于1941年5月24日的丹麦海峡海战中于6分钟内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最大也是最著名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英国皇家海军因此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3日后,1941年5月27日被以“英王乔治五世”号、“罗德尼号”战列舰和“胜利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首的60余艘英国皇家海军的各型军舰及数型飞机围攻后被击沉。
该舰早在1932年代开始设计,原本计划在英德海军协定的限制内建造35000吨级的战斗舰。但德国海军司令埃里希·雷德尔认为35000吨级的军舰无法满足德国的需要,因此开始秘密研究建造更大型的战列舰。当法国新一代的敦刻尔克级战斗舰开始建造后,德国为了同法国海军抗衡,决定建造排水量40000吨以上的超级战列舰,当时的代号“F”。F号战斗舰在1936年7月1日在汉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安放龙骨,该舰随后被命名为俾斯麦号。其后在1939年2月14日下水、在1940年8月24日正式竣工。首任舰长为奥托·恩斯特·林德曼海军上校。
俾斯麦号服役时,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超过英德海军协定规定的35000吨。至于满载排水量,俾斯麦号及其姊妹舰提尔皮茨号已经达到50900吨。相较于其他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因受基尔运河水深限制而显得比较宽,使它可在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上稳定地航行,另外载油量较大亦令其可参与类似太平洋上的远距离行动。
主炮为双连装8门47倍口径380毫米SK/C-34炮,其主炮最大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为3发/分,最大仰角射速为2.3发/分,达到同期战列舰(包括任意角度填装的法国战列舰)的最高水平,在一战后建造的战舰主炮中属于中游,弱于大和、衣阿华和维内托级,和黎塞留级、南达科它级、纳尔逊级大致相当,但强于乔治五世级。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舰桥前后各布置两座,射程亦不低于纳尔逊级的45倍口径16英寸主炮,性能在当时很先进。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加上它的弹道低伸不利于远距炮战。
但其装甲防护沿用 “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旧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导致其装甲厚度远低于纳尔逊级的355MM,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堡侧壁复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38.2%。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它的TDS(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千克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300千克hexanite烈性炸药(德国当时使用的制式鱼水雷用装药,由60%TNT与40%六硝基二苯胺组成,其威力约相当于纯TNT的107%。巴掌的译文将其误译为C4的主要成分黑索金,结果令俾斯麦的水下防御能力凭空增长了至少三分之一。)此外它的装甲材料也很优秀,根据战后美国弗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测试,俾斯麦级的KCn/A装甲性能“明显好于”美国依阿华(IOWA)级的ClassA装甲,“是6-8英寸级装甲板中美国海军曾测试过的最好者”。总的来说俾斯麦级的火炮和装甲方案沿袭一战时的巴伐利亚级,比起同时代的英王乔治五世级和黎塞留级,大部分部位装甲薄了一点。坚固的焊接舰体和优质的装甲保护,以及30.8节的航速,令俾斯麦号能有效地吸引及相当程度上应付任何敌军战列舰。其主炮的威力亦可轻易地摧毁遇到的敌方护航运输队。以上条件可使俾斯麦号突破并进入大西洋的广阔水域,由德国油轮负责补给燃料,逗留在大西洋并攻击敌方护航运输队而不被英国及美国的航空器、潜艇及军舰发现。
俾斯麦号的第一次及唯一一次的任务,是于1941年5月18日实行的
莱茵演习行动(Rheinübung),伴随的有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德国另外的主力军舰,包括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因机械故障或战损而不能参加该行动;而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还未完成海上测试。
舰队由刚瑟·吕特晏斯(Günther Lütjens)海军上将指挥。德军的目标包括:尽量袭扰盟军的船舶以使英军暂缓派出护航运输队,令双方在地中海及北非的势力暂时平均;转移地中海的英国皇家海军力量令隆美尔及其部队由克里特岛入侵利比亚的计划风险减低。英国海军部早已怀疑德军会突破大西洋,而俾斯麦号已经出发的消息亦被Ultra情报机关解密(破解恩尼格玛密码讯息)证实,并且瑞典巡洋舰哥得兰号已发现了俾斯麦号的行踪。在3日后,俾斯麦号于接近卑尔根的挪威格里姆斯塔峡湾(Grimstadfjorden)下锚时被喷火式侦察机发现并拍下了照片。皇家海军的战列舰及其他军舰己作好部署,密切留意俾斯麦号进入大西洋时将会途经的各条航线。
德军先取北航向,再取西北航向,成功平安无事地穿过挪威海,向格陵兰方向前进,驶向冰岛与格陵兰之间的丹麦海峡,即大西洋入口。
由于舰队的航线距离北极圈很近,因此英国航空侦察没有发现德国人。由于德国人的主要目标是运输队,吕特晏斯希望能在浓雾的帮助下悄悄地突入大西洋。
5月23日傍晚,德军被配备有雷达的重巡洋舰萨福克号及诺福克号发现,当时两舰正在丹麦海峡巡逻,期待德军的突破。对方舰只在短暂交火后,英军巡洋舰自知不是对手,被迫释放烟雾并退往德军的射程范围外,以雷达尾随德军。同时,俾斯麦号主炮射击产生的巨大震动导致桅杆上的凝结冰脱落砸坏其雷达,迫使吕特晏斯命令欧根亲王号行驶至舰队前方,为舰队提供前方的雷达搜索。该决定在之后使英军分不清德军舰只,因为两艘德舰自身的轮廓十分相似,舰身喷涂的伪装也一样。
5月24日,星期日,凌晨5时,德军舰队准备离开丹麦海峡,欧根亲王号的声纳探测到在左舷处有2艘未判明舰只。德舰立即做好了战斗准备。
英国拦截舰队包括刚完工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及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由兰斯洛特·霍兰海军中将指挥。英国编队由胡德号打头阵,威尔士亲王号垫后。胡德号被视为皇家海军的骄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巡洋舰,但其弱点是甲板装甲相当薄弱。
霍兰中将命令己方舰首对准德舰,以图尽快缩短双方距离。因为他知道
胡德号的甲板装甲很薄弱,而假如炮战中双方距离超过10000码的话,敌方的炮弹就很可能会落到己方军舰的甲板上,反之则会落到装甲带上。5时49分,霍兰命令向德军领头舰——欧根亲王号开火,因为英国人误将欧根亲王号当成了俾斯麦号。胡德号在5时52分主炮抢先开火,威尔士亲王号随后也向欧根亲王号开火。
直到打了2轮齐射后,霍兰才发现攻击的目标是错误的,立刻命令将火力转向俾斯麦号,但已浪费了很多时间,并造成了一些混乱。当时双方距离大约为12.5英里,即10.9海里左右。
5时55分,德国编队开火还击,集中火力攻击胡德号。由于英舰的错误判断,所以一开始炮击时并未命中德舰,反观德舰就没有犯这种错误,所以炮弹不断准确地向英舰射去。尽管霍兰拥有比德舰更强大的火力,但战场形势对吕特晏斯有利——由于英国战舰舰首正对德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分别只能使用四门前主炮和六门前副炮,而德国军舰却能使用全部火力向英国人还击。
此时俾斯麦号发射第三次齐射,命中胡德号中部,造成救生艇甲板产生火灾,并迅速蔓延。霍兰中将此时意识到己方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命令左舵二十度,以发挥全部火力。6时整,胡德号刚完成转向,俾斯麦号进行第五次齐射,一发(一说2发)炮弹贯穿了胡德号的薄弱的甲板装甲,引爆了主弹药库。胡德号瞬间折成两半,迅速沉入海中,包括霍兰中将在内的1418名官兵阵亡,仅有3人获救。
德舰立刻将炮火指向威尔士亲王号。该舰舰桥遭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除舰长与一信号兵外所有舰桥人员阵亡。另外各处遭4发15英寸炮弹及4发8英寸炮弹击中,舰体受重创,数门主炮因故障与战损而无法发射,在重伤之下失去战斗力,被迫退出战斗。
德国人也为胜利付出了很大代价。俾斯麦舰中弹三发,位于舰艏的二号燃料槽受损破裂;左舷被命中一发水中弹(来自威尔士亲王号),导致左舷一座锅炉被击毁,2号发电机舱被水淹没,舰体首倾3°左倾9°,右侧螺旋桨尖出水,航速下降至26节。为日后被围歼埋下了祸根。
追击
英国人很快确定了俾斯麦号的位置,并集结了大量的军舰前来围击,包括约翰·托维上将指挥的本土舰队及詹姆斯·索默维尔中将指挥的地中海H舰队。
1941年5月24日,俾斯麦号遭到从胜利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鱼雷机的攻击,被命中1枚鱼雷,但仅造成了轻微的损伤。
随后欧根亲王号继续前进,进入大西洋,俾斯麦号则转向前往法国圣纳泽尔以修理损伤。其后英国人差点失去了同俾斯麦号的接触,但舰长吕特晏斯的错误决定(吕特晏斯以为英军仍然知道他在哪里,所以向本土发了电报,该电报被英军截获)使英军再次发现了俾斯麦号。
最后战斗
1941年5月27日清晨, 天空中云层低垂,6级大风正从西北方向吹来,令海面上波涛汹涌,俾斯麦号正以7节的航速摇摇晃晃的向西北方向开去。此时,这艘几天前还红透半边天的战列舰已经陷入无可挽救的绝境。
在1941年5月24日,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的战斗中击沉了英国海军著名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并击伤了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但是在与威尔士亲王号的战斗中,俾斯麦号自身也被对手的3发14英寸炮弹命中。具体损伤状况如下:水上飞机弹射器被摧毁,导致该舰无法放飞水上飞机;舰艏的燃料舱被击中,炮弹贯穿了舰艏左舷的60毫米装甲带(也可能是更低的位置),穿入燃料舱内,随后穿出了右舷,(根据幸存者的描述,炮弹在穿出右舷的时候发生了爆炸,撕开了一个直径达1.5米的破口。)在两侧的船体上撕开了两个大洞。
这不仅造成燃料的大量泄漏,而且导致了严重的进水,而进水又污染了舰内的部分燃料,这使该舰的燃料状况出现短缺;一发炮弹从水下命中了左舷的一个锅炉舱,弹体撞在锅炉舱外45毫米厚的防雷隔壁上并发生了爆炸,损坏了船体,产生的弹片和装甲碎片切断了舱内的蒸汽管道,随后大量的进水导致该锅炉舱关闭。
在1941年5月24日和5月26日,从英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攻击机两次空袭了俾斯麦号。其中,5月24日胜利号的舰载机发射的一枚鱼雷击中了右舷前桅位置的船体,但是由于定深器失灵,这枚鱼雷只击中了该舰的主装甲带,并未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害。而5月26日的空袭则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这次空袭有两枚鱼雷命中该舰。其中一枚鱼雷在左舷主装甲带下轮机舱外的位置炸开,VII号隔舱外的一段防雷纵壁的焊缝被撕裂,造成包括左舷传动轴通道在内的部分舱室发生进水。好在进水很快就被损管人员控制住了。另外一枚鱼雷从左舷命中了后部装甲隔壁之后约1至2米的部位,摧毁了操舵系统并损坏了螺旋桨,还导致方向舵被卡死在左转12度的位置上,同时还造成船体外侧严重损坏并伴有大量进水。损管人员很快就明白这一创伤是无法修复的,只能通过调整两侧螺旋浆的转速来勉强航行,但是航速大减。
1941年5月26日,俾斯麦号再遭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空袭,被3枚鱼雷击中,其中1枚击中舰尾,沉重的结构受到损坏后向下压迫到舵机,导致俾斯麦号的舵角卡死在15度。这使俾斯麦号已无法回避英国舰队的攻击(在海流和风的影响下,俾斯麦只能向北北西方向前进,而这是英军的包围网中央),速度再度降低,而且很难控制航向。
1941年5月27日晨,英军的主力追击舰队赶到,包括英王乔治五世号与罗德尼号战列舰及诺福克号和多特塞郡号用炮弹、鱼雷轮番对操纵失灵的“俾斯麦”号进行轮番攻击。于八点左右俾斯麦号进入战列舰主炮射程,两舰迅速接近,并用其16英寸及14英寸主炮轰击俾斯麦号。俾斯麦,前后火控站先后被击破,甚至在前20分钟内舰艏的两门主炮就先后报废。事实上,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俾斯麦号一直只攻击罗德尼号,但是15英寸炮无法贯穿“BIG SEVEN”中以惊世骇俗防护能力着称的纳尔逊级战列舰罗德尼号。俾斯麦号被最少数十枚,甚至上百枚大口径穿甲弹以及数百枚小口径炮弹击中,加上至少1枚鱼雷。最后的一枚16英寸炮弹是在极近的距离发射的(大约3000码)。但直到10时25分俾斯麦号仍然没有沉没,甚至引擎尚在运转。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德国人开始准备自行炸沉军舰以避免被俘获。英国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随后在近距离发射了3枚鱼雷,全部命中。10时36分,俾斯麦号终于沉没于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永不沉没的战舰”沉没了,大西洋海成为它的水下坟墓 。前后,皇家海军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包括多达8艘战列舰及战列巡洋舰,和2艘航空母舰,即皇家海军约半数的力量,才最终将俾斯麦号击沉。英军指挥官托维上将在战斗后说:“就像一战时的德意志帝国海军一样,俾斯麦号进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战斗,抵抗着数倍于己的敌人,以至于在她沉没时她的旗帜还在飞扬。
(完)
在异界打怪开后宫的硬核生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我的剧本世界在自主运行》、《剑来》、《我是舰娘》、《她们都想成为我的女主角》、《认清现实后,她们开始追夫火葬场》、《道诡异仙》、《NoBattleNoLife》、《带着修真界仙子们天下无敌》、《好徒儿你就饶了为师伐》、《病娇徒儿对天生媚骨的我图谋不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