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小说网> 都市娱乐> 德意志在二战中> 第六章,马耳他计划失败

第六章,马耳他计划失败

第六章,马耳他计划失败

丘吉尔是英国民族的典型代表,只要牛性一发就再无任何东西可以改变其决心,于是他尽量向埃及增援而不计一切后果。他的军事顾问提醒他远东的防御可能更重要,尤其是新加坡,但丘吉尔置之不理。尽管远东大战已有一触即发之势,丘吉尔的眼光却只钉在隆美尔的身上。如果说隆美尔间接造成新加坡的沦陷,似乎并非过甚其词。

隆美尔此时虽然官升上将,非洲军也扩大为装甲兵团(Panzer Group),但其所获得的增援却极为有限。空军方面,英国人有飞机700架,而隆美尔只有320架;装甲方面,英军有战车710辆,德军只有174辆,至于意军虽有146辆,但根本无太多价值。英军还有预备战车500辆,而隆美尔则毫无预备队可言。

“战斧作战”失败后,韦维尔即被免职,遗缺由奥金莱克(Gen. Auchinleck)继任。又经过了5个月,直到11月中旬,英军三度发动攻势,其代号为“十字军作战”(Operation Crusader)。这次英军享有压倒优势,照理说,其能击败隆美尔应无疑问。但英军行动迟缓,各单位之间又缺乏协调,遂屡为隆美尔钻空子,一再受到战术奇袭,损失惨重。11月24日,隆美尔利用英军的分裂状况,突然率领机动兵冲向其后方。其目的不仅为切断敌军交通线,而且也在打击其指挥官心理。果然英军大感惊惧,几乎全面崩溃。幸亏奥金莱克为英国不可多得的将才,能够临危不乱,他亲自督战,拼命反击,才稳住了阵脚。

隆美尔的锐气逐渐丧失,尤其深感燃料缺乏,遂不得不自动撤退。此时英军又已获得增援,在战车总数上占有5:1的优势,但隆美尔仍能且战且走,到12月27日安全退到阿格达比亚(Agedabia),也就是他年初发动攻击的起点,英军也自动收兵,结束了1941年的战役。

1941年的北非战役真是一场拉锯战,隆美尔虽已达到埃及边界,但结果还是退回原有起点。隆美尔在那样的劣势之下,仍能有如此杰出的表现,其被称为名将,享誉千秋是毫不过分。实际上,诚如隆美尔所指出的,此时在西欧还闲置着不少机械化部队,尤其是在挪威还驻有50万兵力更完全是浪费。英军在1941年是绝无反攻欧陆的可能,从西欧驻军抽出两三个师来援助北非是绝无危险。若如此,则隆美尔之能征服埃及似无疑问。这样虽不一定会像雷德尔所想象的,足以迫使大英帝国投降,但未来战局的发展必将有所不同,实可断言。

从1940年9月到1941年12月,可算是北非战役的第一阶段,就这个阶段而言,我们可以获得两项最重要的教训:(1)机不可失。战略家的头脑必须要有充分的弹性,始能把握稍纵即逝的良机。如果坐失良机则将后悔无穷。(2)人的重要。战争是人事,历史也是人事。一切的发展和成败几乎莫不深受人事因素的影响。

1941年的北非战役是一场真正的拉锯战,隆美尔虽然已经进到埃及的边界,结果还是退回到其在利比亚的原有起点上。1942年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战局,除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南俄战役)以外,整个战潮的起伏也都是以地中海为中心。

以地略形势而论,西方在地中海、中东和北非这一广泛地区享有一种传统的优势:(1)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人是惯于接受英国的统治,对轴心存有先天的敌视心理。(2)西方在此地区据有若干战略要点,居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3)英国人始终认为地中海是其帝国生命线,所以不惜付出重大成本以求生存。德国人则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副战场,不曾给予足够的重视。

希特勒在1940年法兰西战役胜利之后,若能一鼓作气渡过海峡入侵不列颠,则欧战可能急转直下而告结束。当“海狮”作战未能发动之后,希特勒遂决心先击败俄国再来解决英国。如果俄国在1941年内真被击败,则英国也就自难独力支持。即令有美国的援助,也还是远水不能救近火。在这样的战略考虑之中,地中海方面的一切行动都是不必要的“蛇足”,所以希特勒不听从其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等人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刚愎自用,而的确有他的道理。

并不像西方战略家所讥笑的,希特勒所犯的最大错误不是他不了解海权或忽视地中海的战略重要性,而是在大战略领域缺乏有力的集中指导,未能制止其无用的伙伴(墨索里尼)轻举妄动。意大利的参战对于德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果它能坚守善意中立,则对德国的贡献将远较巨大,巴尔干和地中海都可平安无事,德国也就可以专心去进行决定性的作战。更进一步说,如果墨索里尼不在巴尔干和北非发动盲目的冒险,而将该国兵力交给希特勒将其用在征俄战役中,则更可以补德国人力之不足。意大利部队虽素质不佳,但夹在德国部队中间使用,其价值似乎也可与其他东欧附庸兵力相当。

希特勒虽不能制止墨索里尼的愚行,但对他的失败又不能坐视不救,因为意大利若丧失了其非洲殖民地,则可能自动退出轴心组织。从大战略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希特勒所绝对不能容许的发展。因此,希特勒遂被动地被拖进了地中海战场,无论就时间、兵力还是精力上来说,都是无益的浪费。此时,他只有一种消极的目的,就是不让墨索里尼的政权和他的北非帝国完全崩溃。

反而言之,巴尔干、地中海、北非的作战,无论为胜为败,就其全体而言,对英国都算是有利。因为那可以使德军远离英国的本土,而且也能牵制其一部分兵力,同时又至少使英军有一个继续有仗打的机会,甚至还可以获得一点胜利,这对于英国的民心士气都能产生若干刺激作用。由此可知所谓“战略重要性”实为一种相对观念,某一地区对甲方具有战略重要性,但对乙方却不一定如此。就时间而言,更可能在某一阶段中具有战略重要性,而到另一阶段又会有新的变化。

轴心国家在北非是一动手就打败仗,这使英国在敦刻尔克惨败之余,居然获得了一个耀武扬威的翻本机会,这真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直到1941年春季,隆美尔被派往非洲,情形才开始转变。他一口气冲到了埃及边界,而在此同时,整个巴尔干也被德军攻占。于是当德军正要发动征俄作战之际,遂又有很多人主张在中东发动钳形攻势,一面从北非通过埃及直达苏伊士,另一面从克里特岛南下,深入中东与之会合。但希特勒已决心东征而无暇南顾,所以这些伟大的战略构想都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

到1941年底,德军在俄国既未能攻入莫斯科,而隆美尔在北非也退回到原有的起点。美国已经参战,对英国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带来了极大的鼓励。英国人已经把马耳他(Malta)岛变成一个坚强基地,并由此拦截对方的补给船只。为了应付此种危机,德国的空军元帅凯赛林遂奉派为南战场总司令,负责统一战略指导。其首要任务即为毁灭马耳他岛上的军事设施,因为该岛位置在北非补给线中点上,若不将其“摧毁”,则北非战役就永无成功之日。

凯赛林主张应采取一劳永逸的办法,不惜成本将马耳他岛攻占。他曾努力说服希特勒同意他的看法,后者于1942年2月批准其计划。于是从4月2日起,德意两国空军遂开始对该岛发动猛烈攻击。到5月10日,凯赛林认为其任务已完成,不仅从意大利到北非的交通线已畅通,而且若立即执行登陆作战,则攻占该岛也应无疑问。很奇怪,他的计划最终却胎死腹中,这要算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重要错误之一,并且也决定了北非的最后命运。

马耳他岛虽未能攻占,但由于补给情况的改善,隆美尔在1月21日遂主动地发动其“独立”的反攻(事先尽量保密不让意大利知道)。英军受到完全的奇袭,立即溃败,德军很快地进到班加西与托卜鲁克之间的中点德尔纳(Derna)。1月23日,意大利陆军参谋总长卡代里罗(Ugs Cavallro)赶到隆美尔的司令部表示反对,此时德军早已东进160多公里,而英军却跑得更快。

隆美尔的胜利遂又鼓励希特勒回想到一年前被否决的钳形大攻势计划,不过这一次是希望能与高加索方面的作战相配合。此种想法含有一种内在的弱点,即战略跟在战术后面跑。因为隆美尔几乎战无不胜,遂乐观假定他的威名和将才可以抵消敌方日益增强的实力。这实在是一种自欺的想法。

直到4月29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始率领双方高级人员举行会谈。希特勒提出进攻埃及并直入中东的理想,但意大利方面却采取慎重的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必须攻占马耳他,否则在北非不宜孤军深入。此种想法虽非不合理,但他们又坚持在3个月之内,意大利不能参加对该岛的进攻。这种说法实在是非常荒唐,在如此危急存亡之秋,岂可白白浪费3个月的时间,既不进攻马耳他又不准隆美尔采取进一步行动,而坐待敌人实力日益增强。

此时在埃及的英军已经阻止隆美尔的前进,并积极准备反攻。如果说马耳他的存在是意大利人犹豫不前的主要理由,则英国人要赶紧反攻也正是为了想确保该岛的安全。在北非反攻就是保救马耳他,此即所谓“围魏救赵”之计。如果该岛连同全部守军3万人同归于尽,则如丘吉尔所云,那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足以影响英国在地中海的一切未来计划,甚至尼罗河三角洲都会沦于敌手。

经过冗长的讨论,两位轴心巨头终于作了下述两点决定:(1)隆美尔应于5月底在北非发动攻击,如可能应攻占托卜鲁克,然后再继续进到埃及边界为止;(2)此后,在6月中旬,至迟到7月月圆时,即可开始进攻马耳他的作战。在当时这似乎是惟一可行的折中决定,但正像一切的折中案一样,结果总是使所有各方都感到不满意。

隆美尔未被邀请参加会议,足以暗示他还是“人微言轻”,他自然很不愉快,不过其所要求的行动日期还是勉强获批准。但以后得知两位独裁者无意尝试进攻马耳他,隆美尔也不免深感失望。以隆美尔的战略素养,自然了解该岛对北非作战的重要,他甚至还曾建议用他的兵力去执行攻占该岛的任务。

凯赛林则尤其懊恼。他所拟的攻占马耳他计划本已在2月获希特勒批准,所以他才在4月初发动大规模空中攻击来作为登陆的前导,现在就等于完全浪费,而且有利时机,稍纵即逝。在1942年初,凯赛林曾与隆美尔会商,彼此一致认为下一个作战目标应为马耳他和托卜鲁克。不过隆美尔主张先进攻托卜鲁克,而凯赛林则宁愿先攻占马耳他。当初希特勒已同意凯赛林的意见,现在却又改了,但在此时还未明确放弃对马耳他的作战。

凯赛林在其回忆录中的记载多少有一点怪隆美尔破坏了他的计划,但真正的关键却还是希特勒本人。尽管他在2月间即已批准凯赛林的计划,但内心里却始终犹豫不决,所以他现在所作的决定实际上就是拖延时间。到5月21日,他似乎即已决定完全放弃,因为他告诉亲信人员说,对马耳他作战的准备不过是心理性的而已。作为军事指挥官,希特勒具有一种先天性的心理弱点:他虽好大喜功,但却害怕失败,缺乏冒险的勇气。

德意志在二战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想要变成鹰的鱼》《拥有变性能力的我可以为所欲为》《谁能来救救我》《全球探秘:开局扮演死侍,》《千反田的超高难度重生攻略》《神不在王座的日子》《Sign》《彼岸樱落》《我变成了自己的妹妹》《药娘日记》

目录 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