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考察期间,受梁启超的委托,蔡元培还拜访了著名的哲学家奥伊肯,并通过张君劢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联系,敦请这两位学者访华。后来,奥伊肯自己确有困难,推荐了杜里舒来华讲学。
奥伊肯,生于德国东弗里西亚奥利希城一个邮局管理人家庭,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虔信宗教。奥伊肯自小便喜欢深思人生,酷爱读书。1863年入哥廷根大学,一度去柏林大学学习,主要兴趣是古代哲学和历史,特别喜欢亚里斯多德。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1871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1874年任耶拿大学教授,直至1920年退休。40多年中,每天黎明前在河边林间空地讲学,深受学生欢迎。其间,曾以交换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
奥伊肯的主要著作有:《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1887)、《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1896)、《宗教之真理》(1901)、《一个新人生观的基本路线》(1906)、《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907)、《认识与生命》(1912)、《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1913)、《奥伊肯论文集》(1914)、《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1918)、《人生回顾》(1920)等。他的著作文字晓畅易懂,毫无康德、黑格尔式文体的晦涩,洋溢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热情。
1908年,为了“表彰他对新知地热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及在他许许多多作品中运用这种手法,维护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杜里舒(外文名Ha
sD
iesch,1867~1941年),德国人,生机主义哲学家
生机主义哲学又称为生机论、活力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哲学观点,属于生命哲学的一种。
这种哲学观主要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利用生物学、生理学等科学发现来论证其观点。生机论主张生物自身的发展、变化并不受物理、化学原则的支配,而是因为生物体内部有一种自主自在的动力,这种动力自由释放、不可度量,是非理性的。
与之相对的机械论则主张生物的生、老和繁殖等现象,像机械一样受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原则支配。杜里舒利用实验生物学的方法,以不可验的动力说明生物自身具有特别的自主性,提出了形而上学的生机论,即新生机论。
他在《生机论之哲学》的演讲中,以三个生物自主律的证明,提出了生机论最有力的证据,
第一,杜里舒通过试验发现,在海胆卵分裂过程中,任取其中的一个细胞或者将其细胞扰乱,都能发展成为一完整的幼虫。他认为这是因为“每一细胞都有发展成一生机体之可能”。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平等可能系统”。杜里舒把生物学上的这种现象升华为一种哲学理论,提出了他的生机哲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从生物的发生来看,任何生物体最终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发展而来的,这个细胞经过无数次分裂而终于形成一复杂的生机体。机器不能经多次分裂还是一完整的机器,所以生物的遗传与发生不能由机器说解释。
第三,他认为“行动的特点,第一靠他的历史的基础”。他解释说,以前的刺激和事实便是历史的基础。关于历史的基础方面,不只人有,动物也有,机械论对此无法进行解释。
1922年10月14日,杜里舒偕同夫人乘船抵达上海,其后杜里舒在上海、南京、武汉、北京、天津等地进行巡回演讲(至1923年6月)。其讲演稿由张君劢、瞿世英等翻译和整理出版了《杜里舒演讲录》(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留在南京大学(时称国立东南大学)授课一学期,开出“生机哲学”、“哲学史”、“欧美新近哲学思潮”等课程。
此次欧洲之行,对蔡元培来说,可谓是对欧洲人文传统和近代文明的一次巡礼。他参观了数以百计的各类机关、设施、名胜、景观,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具体的了解。他瞻仰了卢梭、黑格尔的故居,参观了拿破仑一世的纪念馆。又一次重游了莱比锡,再次光顾了歌德写作《浮士德》的奥爱布赫小酒馆,也漫游了古气森森的庞培城和古罗马时代遗留下的建筑群,有幸饱览了梵蒂冈教皇宫内的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艺术杰作。
与此同时,他也广泛领略了近代科技的辉煌成果。曾非常有兴致地参观了巴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的语音实验设备,走访了六O六发明人欧立希的研究所,还现场直观体现先进医疗技术的复杂手术。
保罗•欧立希是一名年轻的德国医生,为了有效杀死细菌并且减轻患者痛苦。在他的老师科赫首创的“细菌染色法”的提示下,经过长期的试验,最后通过对一个名叫“阿托西”的治疗非洲锥虫病的药物进行结构改变,终于在1909年的春天,他研究的“阿托西”六O六号药剂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这个药物被人们称为“梅毒的克星”。
另一方面,蔡元培也切身体会到了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的心理创伤。特别是一位德国教授所表现出来的急切复仇情绪,给蔡元培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使他深刻体会到了,《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和民族仇恨。
想到自己和同学们曾经做为战胜国的欣喜若狂,却从没有为失败国人民的一方着想过,蔡元培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到的是,战争对这个世界的伤害是多方面的,激起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特别是人民之间的仇恨,有时比财产损失对这个世界破坏更大。
在异国他乡,蔡元培见到不少留学或旅居的学生和朋友,诸如傅斯年、刘半农,章行严、徐志摩、林语堂等。他的许多活动,都是这些人陪同的。
1921年6.月.4.日,蔡元培从法国乘船到了美国纽约。
纽约的中国留学生去码头迎接他,发现他只带很少的行李,没带秘书,也没带随从,竟然是孤身一人,其本身就像一位年长的留学生。他没去惊动中国驻纽约的领事馆和大使馆的外交人员,就住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小旅馆里。
杨荫榆看到大家众星捧月的情景,不禁感叹道:“我算是真佩服蔡先生了。北大的同学都很高傲,怎么到了蔡先生的面前都成了小学生了?”
在那次欢迎会上,蔡元培先讲“点石成金”的故事,引得全场哄然大笑。蔡元培讲这个故事,用意是要启发中国留学生,学习专门知识固然重要,掌握科学方法才是关键。他说:“你们掌握了科学方法,将来回国后,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对中国做出贡献。”老校长的这番谆谆教导,足够大家欢喜受用一生。
蔡元培是第一次踏上美国这个“新大陆”。他由东向西,遍访华盛顿、芝加哥、西雅图、洛杉矶等重要城市,参观了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国会图书馆、卡耐基研究院等学校和机构。与孟禄、李佳白、芮恩施等知名人士会晤。
孟禄(PaulMo
oe,1869年—1947年)美国教育家。生于印第安纳州,1897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1915~1923年任该院院长。是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李佳白,英文名“Gilbe
tReid”(1857~1927),近代美国在华传教士。尚贤堂及其报刊创办人。
芮恩施(PaulSamuelRei
sch,1869—1923)美国学者、外交官,美国当时著名的远东事务权威之一,1913年出任美国驻华公使。
蔡元培在这个新兴的国度,充分体味到了崇尚实用的学术风气。即使在“形而上”领域,也呈现“实用哲学渐超过于康德黑格尔派之观念论”的趋势。
与在欧洲不同的是,蔡元培每到一地必作讲演,总计达三十余次。演说内容大多涉及国内新文化运动的介绍和东西文化融合的思想。也向国外华人介绍北大的改革和现状,并募集款项。
同年8月中旬,他代表中国教育部,率中国教育代表团出席在檀香山召开的太平洋各国教育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蔡元培向大会提交了《小学教育采用公共外语》和《举行太平洋各国联合运动会》两项提案。前者主张对十岁以上小孩开设世界语课程,后者则建议太平洋地区每年举行一次运动会,由各国轮流举办。
同月底,蔡元培一行人离开夏威夷,乘船回国,于9月14日返抵上海。
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蔡元培做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环球旅行。他以其在教育界的崇高威望和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受到欧美知识界的尊敬和热情礼遇。
法国政府授予他“荣光宝星”称号,里昂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荣誉学位,纽约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荣誉学位。
应该指出,蔡元培的欧美之行,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使中国的教育界与各先进国家建立了高层次的广泛联系,对二十世纪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黜龙》、《蝉动》、《将军府的纨绔小公子》、《三国之弃子》、《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数风流人物》、《终宋》、《绝境求生崇祯帝》、《我不是野人》、《红楼之挽天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