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是特别的淘气,但他从不顶撞老师,在老师面前也特别的乖,特别地会来事。
比如有一次,嗣父袁保庆来检查他的学习。他竟当着老师的面告老师的状,把老师吓坏了。
嗣父袁宝庆碍于老师情面,直给他使眼色,他却视而不见。非常委屈的说老师管得太严,让他受不了。
结果被嗣父开导了一番,说老师这样做完全是为他好。一再嘱咐他要听老师的话。然后又把老师赞杨了一番。
袁保庆走了后,王志清本来想就这件事说点什么,但袁世凯却像什么事没发生一样。
把王志清搞得很狼狈,好像被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玩弄于股掌之中。
或许,他已经看出了,这袁世凯不是个读书的材料,也就常常睁一眼,闭一眼了。虽然,袁世凯绝顶聪明,但这学业是一塌糊涂。
袁保庆在叔父袁甲三麾下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时,和同在袁甲三帐下效力的马新怡结成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平定太平军和捻军后,马新怡因战功卓著而升迁为两江总督。
所谓苟富贵勿相忘,自己发达了不忘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好兄弟,有了机会就要拉兄弟一把。如同人们常说的,叫做朝中有人好作官。当然,这话从当官的嘴里出来,就冠冕堂皇的变成了“知人善任”。
再者说了,用自己知根知底的人也放心。这样,袁保庆就被马新怡调到江苏重用,袁世凯也跟随在身边。
那时,清**选取官吏主要还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凡官宦或有钱人家,想让自己的孩子奔个前程,都是把读书做为第一要务。
科举制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给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一条向上爬的路经。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一个人是高贵还是低贱是有生俱来的,横在人们面前的等级一般是很难跨越的。
平民百姓要想有出头之日,除了生逢乱世,效命沙场用生命和献血换个官当之外,在正常的年景,走读书做官的路差不多是唯一的途径。
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但是,科举这条路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所谓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说是高不可攀,也差不多是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
譬如那个洪秀全,如果能走通科举之路,他肯定不会装神弄鬼搞什么天平天国起义了。但有路总比没路好,有路就有希望。
袁保庆是中了举人才走上仕途的,他也同样殷切地希望袁世凯继续走他走过的路,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而出人头地。
到南京后,袁保庆专门为袁世凯聘请了两个当地特别有名气的老师,又把袁世凯的两个哥哥袁世敦和袁世廉从家乡接来,陪他读书。想得是有人管束和监督着,几个孩子比着学能有个激励作用。
看袁世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让老师一定对他严格管教,实在不听话可以体罚。但管住他的人,能管住他的脑袋吗?他在那里是老实坐着,老师讲课他不听,想别的事,谁能把他怎么样?
本就生性放荡,追求吃喝玩乐,爱游山玩水。来到这繁华的六朝古都,那么多好吃好玩的地方,更使得他无法自持。
一有机会就和一些浪荡的少年游山玩水。清凉山、莫愁湖、雨花台、金陵矶、太平湖等名胜成了他常来常往的地方。
人总是各通一路,这袁世凯读书不上道,但学拳术和骑马术却是超人。不管多烈的马,到他手里都服服贴贴。
我们刚才说了科举制度的伟大之处,其实,科举制度也是有很大很多的弊端的。他给极少数提供向上爬的通道时,对绝大多数人则是灾难。
因为,科举制度的最大诟病是读死书,死读书,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所学,绝大多数知识是没有用的东西。
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人们常说,读书无用,百无一用是书生。
一个人把一生最好的时光,用在这读死书上,其实是很悲哀的。
有的人一次考不中考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四次,就算最后考中了,也到了垂暮之年。不但坑害了本人,也坑害了一大家人。
开办科举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这样的读死书,死读书肯定是培养不出人才的。
但我们必须看到,这历朝历代,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也确实选拔出了不少的人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道理很简单,因为一般说来,一个人书读的好肯定是个很聪明的人。在读书上高人一筹,在其它的方面,应该也是个佼佼者。
也就是说,所以是人才,不是读死书读出来的,而是本身就素质好,学别的事情也很快。
(这里,我们不妨说几句题外话。说到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说到现在的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很多人都指出这样和那样的弊端。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人所说,多半是对的。我们知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搞了个大的闹剧,慷慨激昂的提出了教育的很多问题,灾难性的后果是大学停摆了好几年。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个时候提出来的高考存在的问题,也是有很多道理的。但那又怎么样?高考不是还得恢复吗!因为,无论如何,在选拔人的方面,高考是最公平的。或许,靠权和钱可以在很多地方通行无阻,但到高考这里恐怕寸步难行。是的,学习成绩好未必是人材,但必须承认,从总体上说,大学校园是这个民族优秀分子的集合。更不要忘了,在那城乡壁垒的年代,一个人想从农村出来进城,高考差不多是唯一的路。)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袁世凯,他没能如他嗣父希望那样读死书,死读书未必不是他的幸运。如果他真的规规矩矩的走科举这条路,他可能很难有后来的成就。反倒是到处游山玩水,寄情于山水,广泛接触人和社会,增知识,长才干,拓宽视野,对他掌握真才实学帮助更大。
袁世凯读书不行,却特别会来事,会办事。嗣父袁保庆有一姨太太叫金玉,很受袁保庆宠爱,和牛氏水火不相容,袁世凯夹在这两个人之间,应该是很难的。
但袁世凯小小年纪却应对自如,在牛氏和金氏间做了很多的调合与沟通。最后的结果是二个人都喜欢他,并在袁保庆面前极力掩盖他不好读书,不务正业的种种行为。
能做到这一点容易吗?肯定不容易,是需要大知慧的。
比如,有一次,金氏的娘家哥哥想开办个榨油作坊。本钱不够,找他妹妹帮忙,是想从杨宝庆这里借些。金氏就这一个哥哥,相依为命,这个忙不能不帮。于是晚上,借袁保庆兴干那事的兴头上,吹了枕头风。
男人在那个场合,一般很难有不答应的事。袁保庆当时一口答应后,事后做了难。
要借的钱并不多,袁保庆也不是没能力。为什么做难呢?这个家自然是袁保庆说了算,一家之主吗?但有一个问题,这家的钱在牛氏手里管着。
虽然,牛氏也是过路财神,钱怎么花得听袁保庆的,但这钱得过牛氏的手呀。袁保庆知道,牛氏和金氏别扭,借给金氏家钱牛氏肯定不愿意。袁保庆也知道,他要是一定要借,牛氏也不敢不拿,可因为这事,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的,多麻烦呀!可是,已经答应金氏了,不能言而无信。
如果编个谎话,是不是好些呢?可是袁保庆没动这歪脑筋。袁保庆硬着头皮和牛氏说完后,牛氏火大了。这钱能说借就借呀,自家男人每日都围着金氏这妖精转,人归了她还不够吗?还惦记上家里的钱了,这还了得。再说了,光说借,这钱什么时候还?到时候还不了怎么办?
袁世凯这个时候,恰好在牛氏身边,没等牛氏开口,袁世凯说话了:“爹爹,知道了,您事多先去忙,我一会儿给您送去。”
说完一个劲儿给袁保庆使眼色。
袁保庆这心里本来正七上八下着,一听袁世凯这么说,又见他给自己使眼色,虽然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还是听了袁世凯的话出去等了。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黜龙》、《我的姐夫是太子》、《曹操穿越武大郎》、《纵横图》、《大唐之神级败家子》、《红楼之挽天倾》、《朕》、《靖安侯》、《终宋》、《晚唐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