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明斯克。
沃尔特作为德意志联邦的外交部长于之前的内乱中第一时间稳住局势,虽有些优柔寡断,但并不影响大局---因而,其地位得以保障。
他与外交副长瓦尔特·拉特瑙以及驻华沙联络处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率领德国外交使团赶赴苏维埃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明斯克。
。。。
瓦尔特·拉特瑙作为民主党及犹太人团体的领袖,在得到克罗休夫特充分的承认与保障后,便在之前对柏林宣战伊始便代表犹太人全力支持斯图加特政府,之后先险些遭到国内极右团体的刺杀------在1924年初,对于这个案件的“进一步审查”开始。
原本的历史中,他于1922年任魏玛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在热那亚与苏方签订了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然后回国不久就被杀害了。
国内的清洗实质上还是牺牲了少数人,却换来了更多人的支持---他们又不是受害者。
对于施莱歇尔案的疑点,却是很好地被第四局高明的手段所遮掩。
。。。
苏德双方于今日在明斯克的白俄罗斯外交部进行谈判。
在之前的维尔纽斯协定中,德苏暂时性的划分了立陶宛与波兰的边界,并且都做出了暂时性让步,甚至在沃尔特的建议下,双方都暂时退兵了150千米,不过这都是基于当时德苏二国皆处于政治动荡之时期的缘故。
而现在,对于波兰目前已经木已成舟的情况,苏联当然不能声索过多的领土,而且,除去领土问题外,最大的关键在于------情报安全与渗透问题。
对于这个,德国虽然一直没有将其放在明面上来说,意思却也是很明显了。
对于德方来说,英法在陆续增改条约中在鲁尔区与其他的经济区获得更大的利益,对于很多地区的监管程度也已经上升,德国军备正在暂时走向少而精的方向,对英示好,对法服软,接下来还有两个国家---苏联与意大利。
随着1923年安卡拉政变的发生,土军与法军爆发了冲突,旋即被希腊、英国、法国三国联合镇压,土耳其海峡的监管权也在希腊与法国的联合下被夺去大半。
英国极力像在这些事务中中立,并且维稳,但是随即而至的第二次布达佩斯事件使得意大利操控下的克罗地亚与匈牙利边境迅速升温,匈牙利同时更是无法支撑起庞大的赔款与债务,与保加利亚一道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漩涡。
对于巴尔干情况的急转直下,多是因为德国情况的缓速好转,而德法矛盾实际上已经植根于莱茵流域,对于目前要应对的状况,德国必须先与苏联恢复正常外交关系。
随着苏联在北欧东部、中东、中亚南部、远东先后获得了23个国家的承认,其外交范围迅速扩展,英法美不得不面对现实,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已经进一步融入了欧洲的经济界,但是在外交上,各国关系却是危如累卵。
比如波兰,如果让波兰独立,那么这个与苏联拥有很长的边境线的新生国家还是会被德苏二国包围,而且在领土、人口上,不及德国的一半,不及苏联的五分之一,让德国割让东部领土与交出波兰掌管权的最佳时机早已过去,英法在高层混乱的情况下目光短浅,现在的这个局势,却是只能让德国同时充当英法等的代言人,来与苏联斡旋。
然而---根据我们执政官的意见指导,对于东部领土问题,一,必求立陶宛之领土,从而拱卫东普鲁士之领土;二,波兰边境可稍稍让步与白俄罗斯与乌克兰,但不得暴露南部拱卫西里西亚地区;三,必须让苏联承认“德国波兰主体领土上拥有绝对主权”,而不是凡尔赛和约的“暂时承认德国对波兰的掌管权与经营权”。
此三点必须达成,至于英法的要求,在国联的会议上,德国已经表示“充分理解并且会尽全力配合”,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组织谈判的是德国人,而不是英国人或是法国人。
意大利在国联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现在欧洲的第四经济大国,在巴尔干市场利益榨干后,它便将目光投向了非洲------这无疑是满足某些短视而本末倒置的领导人的方向,比如---墨索里尼。
意大利海军的迅速扩展和在土耳其海岸建设海军基地的行径,其实是在对黑海进行威胁做准备,这无不威胁到了苏联。
而在《英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海军便可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波罗的海,这其实也对苏联造成了威胁,而且是更大的。
第四局与军方的配合,使得对于苏联的反渗透与新的反制进行顺利,因而,苏联损失惨重。
虽然二国已经开始言和,但这些暗地里的碰撞与较量却没有停过。
。。。
沃尔特上前几步,与来者---苏联外交部长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契切林以及外交事务副委员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分别握了手,在场的还有苏共领导人谢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以及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和驻明斯克的常务委员会执行委员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德国方面除了卡瓦·冯·沃尔特、瓦尔特·拉特瑙、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外,还有本应该下台却得到了克罗休夫特挽留的战争前的主战派人士(现任驻波兰外交事务总管)查克罗德---此人还有三分之二的俄国血统,其祖父就是俄国人。
。。。
克罗休夫特提醒了沃尔特,苏联目前最害怕的,不是东部边境问题会进一步激起英法的紧张,它之前做的令人紧张的事情并不少---现在是蛰伏期,而蛰伏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这个或许甚至是最最重要的。
那就是俄罗斯帝国在战争前向法国的巨额贷款。
法国的财政赤字已经严重到了极点,目前对于德国虽然暂时保持了极力克制,但是对于其他的原协约国成员却是拼命压榨。
---现在,德国既是苏联打破西方封锁不可缺少的国家,又是西方对付苏联不可缺少的国家。德国可以游走于两方之间,与两方进行利益交易时,德国不需给两方什么,只需不给它们彼此的对手什么。
并且,较于原本历史中,德国的地位还要大大提高,这再妙不过了。
因而,通过这场谈判拆散潜在或即将形成的英苏或是苏法同盟,则是另外一个大任务,这些事项克罗休夫特都已经在召开的内阁会议与外交的“通气会”说明过了,并且得到了官员的一致认同。
施特雷泽曼原本历史的对苏观点被利用起来,他的其他一些观点不受民族主义者欢迎,他的对英法的温和态度不受广大的激进主义者与其原本的同党欢迎,那就改变好了。
施特雷泽曼原本就是一个主战派,德国不是要彻底改变外交风格,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
克罗休夫特与德伦堡找到了美国的财政部长道威斯,原本历史的道威斯计划减少了德国的经济负担,而现在的道威斯计划则是加强了美德的经济合作。
这也是取缔了原本施特雷泽曼的成就。
原本历史的1925年1月到2月,德国政府根据英国政府的具体建议,向欧洲大国递交备忘录,提出与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缔结莱茵公约的建议,受到欢迎。莱茵公约规定在英国的担保之下,所有同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共同保证维护莱茵地区的领土现状,保证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施特雷泽曼认为,签订这样的公约既可以阻止英法之间或法苏之间缔结联盟,为战胜国提前撤兵莱茵区创造条件,又可以使莱茵问题“国际化”,阻止法国在发生德波冲突时袭击德国。德国在条约中失去的只是永不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试想以德国当时的实力拿什么收回呢?德国只是放弃了不属于它的它也无力拿到的东西。而条约却给德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第一,使英法同盟失去了基础,成功拆散了英法同盟。第二,它使比利时等德国西部的小国不必再依附法国以防德国侵略。第三,法国与东欧各国结成同盟的紧迫感下降。第四,德国在东部制造了改变现状的可能,因为西方接受了斯特来斯曼拒绝接受东边新划边界的做法。第五、英国和意大利用武力保证德国西部边境,实际上是防止了法国对德国的入侵。至此,德国没做出任何实质性让步便使英法苏三强的对德国政策困在原地动弹不得——德国以德英关系牵制住内向惊恐的苏联,以德苏关系牵制住唯恐赤祸的英国,最后它以德英关系压制住仇德恐德的法国。三强国动弹不得,而仰三强国鼻息的中东欧不国更是不敢得罪德国了。
无疑,对于莱茵公约的复制开始了,法国通过国联改变了监督地区的性质,并且开始增派兵力,而克罗休夫特代表政府提出的《莱茵公约》则是基于原先施特雷泽曼的基础,首先提出了与莱茵大大无关的波兰问题------不耐烦而缺乏效率的法方手伸得太长,又无能为力,被克罗休夫特抓住了这般心理后,便进一步承认“法国对于阿尔萨斯-洛林的绝对主权”与“德国对法国在日后经济计划类型的补助”,又提醒了英国在《英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责任,应而,英法同盟进一步失去了基础,而一系列的空头支票似乎满足了现在法国极端缺乏的“国际自尊心”与过盛的“胜利感”,但同时却是挑起了国内的反法思潮。
---而这正是克罗休夫特想要的。
这些在国际上却也是得到了一致好评,欧洲的和平时代似乎到来了,对于土耳其的“军事化战败”也因为德国的“斡旋”而减轻了对苏德针对性,从而大大减少了土耳其的负担,因而,这番举措又博得了土耳其这个曾经的盟友的好感,而各类条约的增改与期限缩短却也是步入正道。
有了这些,不仅仅进一步提高了克罗休夫特在政府内的话语权,他许多决策的正确性进一步被人承认,更多的是提高了德国在战败后于国际的外交威望。
因而,基于这些,苏德的谈判想必会容易许多。
1921的冬天与符滕堡的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我的剧本世界在自主运行》、《我是舰娘》、《我的师妹是妖女》、《交错世界之学院都市》、《认清现实后,她们开始追夫火葬场》、《好徒儿你就饶了为师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