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男生 > 科幻末日 > 高达C.E.88镇魂歌计划

机体设定

高达C.E.88镇魂歌计划

  

LV-RGX-X23SRVent Savior Gundam Scout /VSS-23

暴风斥候型救世主

由特斯拉工业、TASKER、统合设计局协同开发的可变高速攻击型机动装甲(HSA-TMA,由于其兼具重型战斗机的特性而被视为机动装甲)。其再开发资料直接来源于原型ZGMF-YX21R(一说兼具了实战中投入的ZGMF-X23S的操作系统及战斗数据,因不明TASKER如何回收被ZAFT列为机密的数据,该说法存疑)的战斗数据。极度强化了高速截击能力,拥有爆发性的直线加速度和空中格斗能力。遍布全身的多重武装群注重了全距离战斗中的对地支援、对MS战和在高强度战斗下的续航能力。

由于重制了骨架和动力传输系统,机体相比原型机和一般制式MS来得更巨大(再造后的本机为24.3m,原型机为18.6m),轮廓也加锋利且具有强烈的攻击性。该机体拥有纯白色的外装、全出力发动时会以暗钴蓝色光导流能量通过骨架,以利用PS装甲素材特性强化机体运动性的相转移装甲骨架、可以作为姿态控制器的大型弹性全动翼、藏匿于盾牌中的爆裂来福枪等大威力武器。由于整合了最新型的动力系统,该机体的续航时间较普通第二世代机体水准的更长,并拥有较宽裕的能源。其动力部分构造暗示本机有搭载半永久能源“超重氢系统(HD机关)”的能力。在短时间的激烈接近战中,装甲可因应需求变成具有更高防御力的红黑色。由于导入了新型的骨架技术和留有装设半永久动力的余地,在此基础上追加了变形机构,以设计规格的观点,虽然主体是以扎多军第二世代机体为蓝本,但本机仍可被视为第三世代级别的机体。

变形机构:

和复原型的素体相比,其飞行形态逼近正式的航空机。而变形方式也基于MA空战模式下的需要而做出改变。在运用了新型骨架技术的条件下,同时运用了来自统合设计局所回收,ZGMF-11A“重生高达”的实验数据和ZGMF-X24S“混沌高达”、GAT-X303AA“赭红圣盾高达”的实战数据,重新设计了将机体驾驶舱、头部和手部进行翻转折叠收纳,从而大幅提高机身在MA模式下紧凑性的变形机构。在纸面设计上复杂化的变形机构,是无法作为到需要顾及高速战斗下的激烈冲击的MS而实际生产的。

最终,开发团队一方面应用新型骨架的特性:PS装甲能量流通时能够刚性与柔韧性兼具--作为牢固变形机构的基础。另一方面在腰部和胸部设计了相互垂直的两个大型回转式关节环,作为支撑变形机构的基准结构。从而简化了变形步骤,并减轻了机体骨架的负担。

机身各部及武装:

本机在腿部加装了喷射装置和折叠型水平平衡翼,并借由改良的变形机构将最大数量的喷口集中到机体尾部。为了使驾驶员能够控制这架机体,驾驶舱内外均投入了从利用幻象胶体进行空气控制,到搭载了整合惯性控制外骨骼的线性浮动座椅,以及专用的抗G力驾驶服等数种最新型的应G力技术。

机体于腰部追加的战斗部件内藏沿袭自ZGMF-600“盖茨”的弹射钩爪锚,也可以根据战斗需求轻易进行换装对装甲战术刀、光束手枪及对PS破甲剑等模块武装。腰部单元在MS形态下作为制御翼(Air Combat Manoeuvring Unit,ACMU)使用。在MA形态下则集中到后方成为整流推进单元(应对利用幻象化胶质体进行空力控制的幻象化胶质悬浮·推进系统的一部分),作为折叠垂直平衡翼用于空力制御。

背后的全动翼可展开发展自一代名机,兼具ZGMF-X09A“正义高达”的命运系飞行器(Aero Lifter),和ZGMF-X10A“自由高达”的大气圈用矢量控制系统双重能力的可动翼(Maneuver Fins)系统,令机体具有强大的姿态变换和飞行控制能力。其全动翼(Full-spec Swing Wing)在大气圈内兼具多种战术要求下MA巡航模式的切换和MS模式下“高机动空战模式(Hi-MAT)”的空力制御,在宇宙中兼具了质量姿态变换系统(AMBAC)的功能。

全动翼“蜻蜓翼(Anisoptera)”最初的设计打算以“自由”的弹性翼为基础。但这样一来,其结构必须利用内置的浮动骨架进行形态的变化,这要求机翼的材料必须能够支持高速状态下开合移动变形时的钢性和韧性需求。另外,在战斗中所作出的复杂机动及模式切换,在“幻象化胶质悬浮·推进系统”,这一进行姿态制御的设备开发并实际装备在机体上之前,是难以保证机身完整性的。虽然最终开发并应用在机体上的粒子制御系统,配合坚固的浮动骨架,让复杂的姿态变换成为可能。但进行测试飞行后,开发团队最终选取了气动外形更佳,并已在基础的“救星高达”上得到验证的“命运(Fatum)”系飞行支援器的外形作为设计基础,重新设计了将机翼基于空力特性进一步进化,并拥有全向可动能力的全动翼来取代弹性翼,期许其发挥超过单纯使用弹性翼的效果的高机动空战能力(HiMAT)。相比最初的纸面设计,由于最终成品的结构相对简单化,该机体在MA模式下可以因应格斗或巡航需要迅速移动机翼位置以获得最佳的空力适应性能。但是,最初的一些设计概念,依然在成品中得以保留。如机翼上对应的武装挂点可以根据需要旋转。外挂式武器的旋转这一机构,正是沿用了一部分最初设计的弹性翼变形机构而来。

机体背部沿用了“救星”的可动平衡桅杆,赋予机体在全方位机动时更好的平衡性。平衡桅杆内部,则隐藏了步枪的智能演算用感应装置。

头部背后的区块集成了飞行模式下的高性能感应装置和攻击型的电子战系统(在飞行模式下成为机首模块),并挪用了“ZGMF-X24S混沌高达”的装备,可以在机动装甲模式下使用一门MGX-2235B型等离子收束炮,并可进一步和作为机首的爆裂来福枪结合成为MA模式下威力倍增的长程炮击兵器。

主武器:

为游击战斗设计的本机,卫星设计局在测试阶段因应任务需求,特别制作了的大型光束精确射击步枪。该武器拥有在高速下依然能保持良好攻击精度的可靠性能,和根据任务灵活更换追加配件的能力。但最终为了配合驾驶员的习惯,惯用装备则是TASKER独自开发,搭载了射击演算装置和模块系统的光束机枪。

集成武器模块:

原型机本来装备的两挺“鲸鱼”长程等离子收束炮被拆除,换装整合了ZGMF-X09A“正义高达”的“命运00背包系统”战斗数据,及发展自ZGMF-1000M“幻影扎古勇士”的背包系统而来的战术背包单元。战术背包单元为长度较短且在机动装甲模式下气动适应性更高的集成火炮系统。集合了MMI-M17型轻型可变磁轨加农炮(VP RailCannon)、MMI-MX型火箭弹发射器和共计四挺的M109型对地光束/实弹机炮。概念上抛弃大威力的等离子炮设计,而集成多种轻型、速射且具有良好压制力的武器系统也是将本机作为和地面部队协同作战的角色考虑在内的设计。将背包系统的主武器从光束脉冲炮换装成磁轨炮,一部分是出于实际未搭载半永久动力源在续航能力上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有对应搭载了对光束武器具有抗性的积层装甲的单位的考量在内。其集成武装平台原本的尾部推进器(FVT)被设计成全向可动式,一般状态下这对前置的喷口可以让机体更快作出急停、回旋等战术动作。

复合攻盾系统:

本机装备了一对复合防盾系统(盾牌组I、II),左臂/肩部的盾牌为专制的大型空力复合盾牌(盾牌组I),因应驾驶员的需要,为了不妨碍双手同时使用武器而可以收纳在肩部的伸缩挂架上。

盾牌外形参考了风筝盾(Kite Shield),由于设置了弹性装甲,可以使用能量偏向功能(EDA) 。盾牌内部收纳了两把RQ-M57型折叠光束回旋镖,也配置有两把备用的MA-M80A“ 仙后座” 光束军刀。除此之外,盾牌内部收纳了对地攻击用的光束破障冲角炮,并可展开收纳于内部的挂架,在MA模式下挂载一对装置多种格斗弹和长距离火箭弹的多用途发射器武器包,作为空战模式下的可抛外挂式装备。盾牌内部亦有专门的空间,用以收纳根据任务不同而更换的机枪追加配件。攻击盾边缘的实体刃涂有抗光束涂层,舞动近似身长的巨大盾牌,可以直接作为质量武器进行打击。利用盾牌尖端的冲撞及边缘刃的质量攻击,以求停止敌机动作的功能是为了能将本机名义上划作镇暴单位用机体而追加的设计。该盾牌飞行时可以置于机腹,内藏的循环冷却系统拥有支持大气圈突入的功能。

右臂的梭形防盾系统(盾牌组II)为可选装备单元,在MS形态下一般会反转收纳在手臂上,在MA形态下则翻转伸出内部段和机首链接。其短端内藏了TASKER机体大量配备,用于快速压制的轻型双联三管光束机枪,及使用了ZGMF-X12A/RGX-00“神兵型圣约高达”、GAT-X207SR“乌黑迅雷高达”战斗数据,内藏电击功能,最大出力甚至能够压碎PS装甲的机械钳单元,用于敌机的捕获、压制、钳缚。盾牌组II的长端可挂载收纳式爆裂来福枪(Burst Launcher Rifle ,BLR),作为对舰、对据点攻击用武器,该武装有着MS手持兵器类内堪称最大级的火力。除此之外,也可因应任务变化搭载如电浆骑士枪(Plasma Lance)等,外形能兼作空力制御单元的其他武器。

该机体的头部加装了大型的天线系统以整合大气讯号和保持通讯机能,并搭载了支援型的电子战系统。其特征为头顶监视器上的银色十字徽雕,头顶上有着徽雕的蓝色发光区块是强力的感应装置。其氘核充电系统位于背部。

格斗武器:

本机体左右手腕内部均藏有武器——右手腕内为发展自ZGMF-2000“烈焰老虎”的高周波电击鞭,光束短剑(Beam Dagger)在手腕内侧以便于快速取用;左手腕内为发展自“GAT-X105E/A“漆黑强袭高达”的火箭锚,光束勾棍(Beam Tonfa)在手腕外侧以便于快速格挡。机体步行单元尖端内藏PS素材制,沿袭自“混沌高达”的光束攻击刃,脚底内藏了两把裁甲刀,并可同脚踝后侧的爪合并,在MA状态下作为攻击爪单元。

本机体除了在头部拥有近接防御用的火神炮之外,肩部也装备了可兼作光束剑的两挺光束炮,肩装甲内也内藏了备用的光束剑。机体的腿部装甲内藏投掷穿甲弹和抗光束匕首,膝盖内藏两把光束短剑(Beam Dagger)。本机共装备了十五把可以取用的光束格斗兵器(肩部四把军刀、盾牌两把军刀两把回旋镖、腿部四把军刀(膝部两把和脚部两把)、手臂内三把(钩棍、短剑和三联装轻型光束炮整合的光束锥)。事实上,在肩部和膝部追加军刀挂架是开发最终阶段追加的。最终这些挂架占据的只是冗余空间,其目的只是为了取用方便而已。

MA形态:

该机体完成度极高的MA模式“先锋战斗机模式”(Spear Fighter Aircraft Mode,SFA Mode,S模式)被设计为成拥有高速接近,先发打击,完成“首先发现,首先摧毁”的一击脱离型可变重战斗机,并因应新型的MA“剑式”这一对MS格斗用战机的发展和后续的大气圈内制空战机的开发计划,进一步做出了增强空中格斗能力面的改进。在大型化的可动框架、集成式的火炮系统、机体素体极高的完成度和搭载了新型动力电池的情况下,该机体的MS模式成为具有高度战斗续航能力,远、中、近距离均能发挥对MS战,对制空战机空战和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万用机型。不过,要灵活运用机体特性,在MA、MS模式下因应战场切换战术、及熟练使用内藏于全身,适用全距离战斗的大量武器单元群,则需要驾驶员的技术作为保证,这使得本机成为对驾驶员素质和技巧要求高度严苛的机体。另一方面,为了减轻驾驶员的操纵负担,本机也实验性地搭载了特制的支援用AI。但结局依旧是为了追求性能上的高峰,最终的机体成为了挑选驾驶员的机体,不得不说是和开发最初“支援机”的定位背道而驰的讽刺事实。

受惠于材料及引擎工艺的进步,使得加装了武器的机体和原型相比减少了重量,成倍提高了速度。作为推进器的双腿和背部更搭载了强力的火箭推进装置,拥有将推进器集中于后方全力喷射的Hyper Booster Mode(超增压模式)。配合全动翼的超音速巡航模式,本机能够以空战特化的战斗机“剑式”都所难以追及的超高速摆脱追击。

由于整合了“赭红圣盾高达”和“混沌高达”等机体的战斗数据,本机还可以利用中央的回转变形区块,变形成兼具高速移动、垂直起降战斗和MA战斗力的“垂直攻击机模式”(VTOL Armor Mode,VAM Mode,V模式)。此时的机体腿部可以作为攻击爪使用。是注重市街战斗灵活性,兼具MA的机动性和反MS的格斗能力的形态。实际上由于驾驶员偏好使用二段空战机动这一依靠机体骨架特性承受负荷才能成功的战术,这一模式甚少使用。

电子战系统:

除了搭载应对量子环境下电子战需求的量子病毒战斗部,和用于整合大气讯号的情报单元、用于定向攻击的智能火控单元外,这架机体内最为重要的系统,实际上是内装的操纵辅助程序“Omega

System”。系统的正式分类为“全向干涉分析迎击系统(Omnispective Interference·Analysis·Engagement System),是能够利用超高精度的感应装置接受外界讯息反射进驾驶员大脑,作为机体本身搭载的处理器以外的追加处理装置同步分析数据,并作出判断的程序。在运作时机体胸部的数枚感应装置会随装甲板移动而打开。该程序的工作方式是收集数据,作出最优化判断的高级辅助判断/战场管制系统。此外,该系统是其前身Alpha系统(全相位心理探测·增幅系统)将其心理感应能力对外探测的发展型。

本机一共生产了三架。其中一架为先行验证机,一架为实战配备机,一架为备用机。三架机体除在细部的默认武装配备上有所区别外并无不同。其实战配备机的默认装甲色被设定成灰白色,交由TASKER北非分部所属,列文琴科夫队的艾莉安·安德森少尉驾驶。而验证机和备用机都被拆解为零件状态,并分部件存放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工厂内。


上一章 目录